和大部份的創意工具書一樣的結論:寫,就對了!

既然是這樣應該就不用看了吧?
在圖書館會借閱這本書的理由,大概是書的封面上寫著「克服各類型寫作障礙的必備指南!」。多麼有說服力的一句話啊,雖然不知道鳥和寫作有什麼關係,還是因此借閱了這本書。
從書的內容可以得知作者是受到寫小說的父親影響,也對寫作產生興趣。不過寫作能力並不是什麼可以從遺傳中就可以得到的技能,因此作者整理了自己教授寫作班的一些重點放在書當中。


以下是作者提到的幾個心法我認為比較實際能用上的:

先寫一小段短文

作者是說「一英寸」的短文,不過意思就是寫下關於你正在寫的任何東西都可以。可以是一段對話、一個畫面。如果這天真的不知道要寫什麼,就寫你自己的童年。
同時如果是進行故事創作,劇情卡住時可以先寫角色背景;角色卡住時可以先寫故事架構。

所有初稿都是拙劣的,寫就對了

在閱讀這章的時候,我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我沒有時間寫第二次或第三次。

角色一定要遭逢厄運

這段其實和許多教學書差異不遠。強調人物必須遭遇各種瓶頸、要以對話展現角色個性。如果不知道要選誰做主角,我們必須和筆下的角色相處數月才能決定誰是主角。聽起來相當絕望,但是我覺得非常貼切。

一句有真實感的對話所透露出來的人物特質,能勝過好幾頁的敘述

作者建議以真實人物出發,偷取他們的說話方式。

塑造討喜的敘述者,是讓文章引人入勝的關鍵

角色不能完美,但是講述故事的角色或觀點必須有趣。因為大家都喜歡和有趣的朋友聚在一起,沒人喜歡聽無聊的人講話。

別假裝自己比筆下的角色更了解他們

看似有點詭異的一句話,但是好像真的是這樣。

情節

提到了要讓角色發展情節,而非情節綁架角色。
這個是我目前很容易犯的錯誤,我覺得可以和後面的「情節論述」一起對照。「情節論述」我覺得對照成影視作品比較像是分場大綱,有的時候前面的故事想得很清楚,但後面還沒確認好,很容易故事整個散掉,連帶前面也不知道該如何描寫。

Alice Adams的短篇小說公式:
  • Action 行動
  • Background 背景
  • Development 發展
  • Climax 高潮
  • Ending 結束
對話

要大聲唸出自己寫的(精心設計)對話,要留給角色不能說出口的對話。
對話必須有節奏感和流動感,小說角色的對話必須比實際真人開口說出來還要有趣、更重要且真實。只要處理得當,對話也能推動情節。

情節論述

我覺得這應該是指整個作品的脈絡大綱,必須先有這個完整的架構再開始寫。以劇本來說的話像是電影的分場大綱、影集的分級大綱。在這個階段還能做順序的變動或是重新安排一些故事情節。若沒有這個階段直接寫,會有點像失控的車,雖然開到了目的地,但路線是一個普通人看不懂的路。

如何進入寫作模式&寫作小技巧

找到切斷外界雜音的方法,學會連結自己的直覺。
有時候忌妒也是很好的寫作催化劑。

整理點子:
作者是運用索引卡,我的理解像是單字卡那種東西,現在用手機整理也是很方便。

與人交談,激發創作者的靈感。

讓別人看你的稿子,無論是課堂上或是家人朋友。

放棄出書的慾望:
我想應該指的是要先有熱誠,心會帶創作者到他應該走道的地方

創作者的心靈

這段比較難形容,有點像是說創作者要堅持自己想寫的東西,以及必須找到能夠去除心裡雜念的方式。我認為比較偏向個人信念,不過我也認為相信直覺和消除雜念很重要。然後再度呼籲一定要放棄完美主義!走自己的路,不要試著模仿別人。


雜感

覺得還算是有一些實際經驗的工具書,並非只是創作雞湯書。書中也引用了許多不同的作者對於創作的想法,若要仔細研究想必還要花一段時間。整體來說對我來說算是有幫助的一本書籍。

作者:Anne Lamott
譯者:朱耘
出版:野人文化
2018年6月首刷初版

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